日前,国内某大型网站发起的一项“孩子,我该如何爱你?”调查显示,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,倾向于鼓励与尊重孩子,关注不惩罚、不骄纵孩子的正面管教方式。在24~30岁这一年龄段父母中,正面管教孩子的占到了62.34%,而在31~40岁这一年龄段父母中,正面管教孩子仅占18.23%。为何伴随着家长年龄的增大,对于孩子的正面管教方式反而关注得越少?广西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、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研究生刘晓颖老师对此做出解析。
数据调查:年轻父母倾向正面教育
某网站基于7亿用户的阅读轨迹调查显示:正面管教的理念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父母。所谓正面管教,它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,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,其包含鼓励、沟通、尊重、信任等等。
哪些父母更关注正面管教?在年龄分布上,年轻父母更倾向于正面教育。在24~30岁的父母中,关注正面管教孩子的占到了62.34%。在31~40岁这一年龄段中,关注正面管教孩子的仅占18.23%。
杨女士是一名“80后”,对于正面管教的关注,与其生活经历有关。“我5岁时,不吃爆米花将碗摔坏了,妈妈就打了我一顿。”在她的印象中,父母对她常常是“混合双打”。为此,杨女士从小就下决心,若自己当了父母,绝对不再走暴力管教这条路。如今,杨女士的儿子已经5岁了,每当遇到孩子顽皮时,她总是竭力克制自己,从未动过手。
WEEX唯客交易所是全球交易深度最好的合约交易所之一,位居CMC交易所流动性排名前五,订单厚度、价差领先同行,微秒级撮合,零滑点、零插针,最大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及流动性风险,让用户面对极端行情也能丝滑成交。
家长困惑:孩子该不该打骂教育?
尽管杨女士总是告诫自己不要对孩子动手,但伴随着孩子越长越大,她面临的困惑也在增多:儿子越来越任性,特别喜欢对着干,甚至会与她顶嘴,但对于威严的爸爸总是忌惮三分。
孩子若不听话,该不该打?这样的教育困惑不仅仅是在杨女士身上体现。9岁的婷婷乖巧懂事,弹奏得一手好琴。面对旁人的夸奖,婷婷妈却说:“婷婷没少挨打,你若不打她,她根本就不知道这是错。”在婷婷家里,时刻准备着一根戒尺,只要婷婷不听话,这根戒尺就派上用场了。尽管如此,婷婷妈每次打完婷婷,都会倍感后悔。一次,婷婷为了躲避惩罚,将尺子偷偷藏在了沙发底下,得知女儿的计谋,婷婷妈又心酸又生气。
采访中,这样打完又后悔的家长占到了70%。既然打完就后悔,为何父母还要坚持批评、惩罚等负面教育方式?有父母表示,伴随着二孩的到来,工作压力的增大,当面对孩子不听话时,火气很容易就蹭蹭往上升,而打骂的教育方式是收效最快的。“不打根本停不下来!”有家长抱怨说。
专家解说:对孩子应采取鼓励教育
对此,广西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、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研究生刘晓颖老师指出,打骂教育并不可取,其仅仅是暂时压制了孩子,却不知伴随着孩子的成长,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。
“会影响孩子在今后的生活和交际。”在刘晓颖多年的从业经历中,她发现有的孩子满口粗话、用暴力方式与小伙伴相处,这常常是因为父母在教育时用错了方法。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,他们将父母对自己的粗暴方式,用在了自己的人际关系中。“智商与情商都很重要。”刘晓颖说,很多时候,父母已经意识到了情商的作用,但情商如何培养?她指出,父母的鼓励能让孩子遇到困难、挫折时重拾信心,保持良好乐观的情绪,这不仅仅有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,也有利于情商的培养。鼓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,鼓励式教育,不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,也有助于他们优秀人格的形成,形成鼓励式的为人处世方法。
此外,家长的自我修炼也很重要。家长对自我情绪的把控、有一定的“共情”能力、有一颗柔软又强大的内心,有与周围人群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些好的个人品质,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交际。
WEEX交易所宣布将于今夏上线其全球生态激励通证WEEX Token(WXT)。WXT被设计为WEEX交易所生态系统的基石,作为动态激励机制,主要用于激励WEEX交易平台社区的合作伙伴、贡献者、先驱和活跃成员。
WXT仅开放代理、渠道等合作伙伴折扣认购,未来零售投资者可通过新用户注册、交易挖矿、参与平台活动等方式获得WXT奖励。
有效指导:家长与孩子产生“共情”
对于家长们该如何管住自己的情绪?刘晓颖说,最好的办法就是“共情”。就是将自己的身姿放低,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,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,以一种平等的、尊重的心态与孩子交流,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和依赖。
刘老师举例,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青春期时,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,为什么我的孩子变了?变得不再听话,不再乖巧,开始与父母产生争执。事实上,这是孩子在逐渐长大的表现。孩子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人生体验,对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。当家长面对孩子的“叛逆”时,不应只一味地喝斥和反对,而是深入孩子的世界,了解其感受。
值得注意的是,鼓励不代表放纵,面对孩子的任性胡闹,家长应予以正确的引导,来纠正孩子的不恰当行为。比如,逛超市的时候,孩子总喜欢买许多零食,家长不让买便赖着不走,甚至倒地撒泼,家长这时候就要告诉孩子吃多零食的危害,并规定零食只能买某些品种,不然以后不再带他来超市作为惩罚。久而久之,孩子会逐渐在与父母的沟通谈判中形成一定的约束能力,也会形成一定的规则。这种约束和规则是在慢慢培养中形成,不像突然的喝斥一样令孩子不适和反感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若灌输的是鼓励、尊重、引导的正面管教思想,孩子必然也会在这种影响下健康成长。
家长与孩子如何做到“共情”?
1。认真聆听孩子的解释
举例:家长和孩子一起看电视,家长看得津津有味,孩子却会觉得无聊,当孩子抱怨电视节目无聊时,父母通常的反应是告诉孩子这节目很有教育意义。很重要的一点,父母否定了孩子的感受,而且没有给孩子表达的机会。如果运用“共情”的交流方式,父母则要积极地作出回应“我也觉得挺枯燥的,你不喜欢哪个环节呢?”孩子会欣然觉得自己得到了肯定和尊重,而且父母和自己是在统一战线上的。
2。不要急于下结论
举例:小尚刚刚接触加减法的时候,一直弄不明白,无论妈妈怎么教他,他还是不断出错。最后妈妈急了,随口一句“这孩子怎么那么笨呢”。小尚听了之后默默地认可了自己是笨孩子的事实,在幼儿园里做事也是缩手缩脚。试想着如果小尚妈妈采用共情的方式告诉孩子“加减法就是好难啊,妈妈小时候也分不清呢”,孩子就有一种被理解的宽慰,原来妈妈小时候也分不清,自己并不是一个笨孩子。
3。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
举例: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,回到家一言不发。如果孩子当时不想说,家长也不必急着去追问,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为他考虑,接纳他的情绪。可以等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再说,反应不要过于强烈或冷淡。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时,父母的回应要有度,既不能反应过度,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和心理负担,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,好像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。